#先天 還是 #後天?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特殊學習需要/身體殘障,
很多時會感到很內疚和自責。
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孩子才會這樣。
(如:前輩子做錯事,報應落在孩子身上/生寶寶時沒有保持平穩的心情/覺得是自己遺傳給孩子)。
這份 #內疚自責,有時還會 #跟著父母一輩子。

然而,孩子的情況不只是先天,還有後天呢。

以選擇性緘默症作例子。
很多時周遭人的好意,卻會加劇孩子的焦慮和緘默情況。
當孩子感到焦慮和保持緘默時,周遭的人同樣感到焦慮,
出於關心和愛,便會急於拯救孩子走出焦慮和沮喪的困局。

例如:
1. 過早代孩子回答問題 (以降低自己和孩子的焦慮)
2. 忽略了孩子的發展進程,容許孩子只用非語言的方式回答問題
3. 猜測孩子的內心讓孩子不用表達自己便可得到想要的東西 (Mind-reading)
4. 跟別人說孩子很怕羞 (孩子會把自己評價和定形為怕羞,膽小的人,很難活出具有勇氣和能力的一面)

下一篇會用行為治療的角度拆解選擇性緘默的情況是怎樣在孩子和環境的互動下被鞏固起來。

若想為這些小可愛及他們身邊的家長和老師表示支持的話,
à可留言「+1或留下鼓勵說話」和按分享,謝謝你。

Photo credit: EinSeltenerVogel

**更多分享**
http://www.facebook.com/step.footprint
http://stepfootprint.blogspot.com/
#心理輔導 | #家庭教育 | #選擇性緘默症 | #健康飲食 | #生命觸動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