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讓你釋懷
曾否在憶起往日難堪事時,覺得耿耿於懷;想起受別人屈辱時,惱怒之情猶在。你曾對過去的不
快,覺得介意而不能釋懷嗎?如果會,你就是介意自己的人。
當經過的世事越多,記憶中難以釋懷的事越多,就會生活在高度壓力之中。凡事介意、放不開的人,心中積壓許多不快往事。他不必工作,就有足夠的壓力,把自己壓得透不過氣來。
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容易從失意中復原,遇事消極而缺乏面對挑戰的勇氣。我們發現越是自我價值低的人,越容易凡事耿耿於懷。自尊健康,成功經驗多,懂得自我解嘲的人,反而比較開朗。
心理學家詹姆斯.林奇(James J.Lynch)從語言溝通的研究報告中發現,越是介意自己,越是防衛,在社交中越是刻意與人保持距離,於是緊張焦慮。他們時時保持戒心,處處設防,血壓總是較高的。
人的社會地位,會影響一個人介意自己的意識。對社會地位高的人講話,會比較不能釋懷,比較緊張。許多人在家中量血壓,總比醫生替他量血壓的低。是否他們把醫生的權威和地位看的太高,把自己看得低,而使自己耿耿於懷,才產生這種現象呢?
林奇請來四十位醫科學生,由研究人員為他們量血壓。一組研究員穿藍牛仔褲,自稱是研究生,另一組則穿白袍,自稱是醫生。結果那些和「醫生」說話的學生,量得的血壓較高。
他推論說:「這點具有深遠的意義,收入較低的人,患高血壓的危險性較高,是否至少有一部原因,是由於他們的社會地位?他們是否經常要感受到「對上說話」的壓力,才使血壓上升呢?」
這樣的解釋,原則上是可以肯定的。人與人之間形成一個互動的關係,如果太介意自己,就對人際環境過於敏感,經常會做出過度的反應。於是耿耿於懷的事,就不只是惦記過去受奚落難堪的憂愁,在現實生活中,同樣表現出緊張和焦慮。
於是心理學家提出三個建議:
別太在意自己,要以輕鬆平等的心態與人交往相處。
站在平等的地位與人交談,最好是交替輪流的說話,自己要多聽。
碰到難堪的事,懂得幽默和自我解嘲,這能令你處於窘境。
美國幽默研究協會的主持人勞倫斯‧敏茲(Lawrence Mintz)指出,沒有一個人不在意自己。他說我是一個普通人,自我中心,有各種虛榮心,對自己滿意,也很快樂的人。但我也有太在意自己的傾向,「每天我要上課前,總要對著那面鏡子梳理一下;我在鏡子下麵,寫著一行字「別太在意這個人」。」
我們在突破自我的局限時,才看清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而不是凡事以自己為中心。人只要把什麼事都聯想到自己身上來,在意它的變化,假想別人的批評,就必然耿耿於懷,甚至覺得焦慮萬分。你該學會生活之道;對日常瑣事一笑置之,才能保留精力,處理嚴肅的挑戰。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一件事是無缺的。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求進步,獲得更好的工作結果,我們對人與事,做了檢討和批評。但這個追求進步的處方,卻帶來副作用,造成人際間的抨擊,導致嚴重的自我防衛和介意自己。
破除這種困境的方法是:
不必強求自己完美;我們當然會努力去做,若贏不了,那就一笑置之。懂得拿失敗和失意來開玩笑,反而使自己輕鬆,而易於轉敗為勝。當你惱羞成怒時,別忘了用幽默來解嘲;越是難堪的事,也有幽默發笑的效果。你別以為別人都很在意你;其實,在意的是你自己,別人早就忘光了。
過度關心自己的人,會形成封閉的自我,成為蜷縮的心理症狀;恢宏之氣盡失,謀事的精進不再,而沮喪和憂鬱像夜幕四閤般圍攏過來,這就有了困擾。
曾經有一位小姐來晤談,她的職業令人羨慕,收入亦佳,但總覺得不自在。她沒有參加過社團,沒有知心的朋友,缺乏突破孤獨的勇氣。
晤談中她說: 「我總覺得我笨,怕別人笑我。」
「你能勝任高度專業的工作,卻說自己笨,是什麼意思?」
「我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我怕講錯話又害生。」
「你怎麼處理這些困擾?」
「我學佛,少說話,少與人交往,保持淡默,但我又覺得孤單。」
「學佛的功課之一是破除我執;別太在意自己就是破我執,試著這麼做,你就會自在地與人交談,開朗而不牽腸掛肚。」
於是我把前述的方法告訴她,並要她練習嘲笑自己。
有一次她來晤談時說,昨天我向天公借了膽,參加同事們的聚餐。
有個同事說:「今天什麼風把你吹來?」
「不是什麼風,而是你們的熱情,讓我走出來。過去我像甕中鱉,走不出來;你看看,今天可是長了翅膀的鳳凰,怎麼樣?刮目相看了吧!」
當天有許多同事與她逗笑;她把注意力放在解嘲,不敢在自我防衛而有著意想不到的愉快經驗。後來,她告訴我說:「自嘲和幽默讓我不必膽負過去的自卑。」
來源: 網絡流傳
曾否在憶起往日難堪事時,覺得耿耿於懷;想起受別人屈辱時,惱怒之情猶在。你曾對過去的不
快,覺得介意而不能釋懷嗎?如果會,你就是介意自己的人。
當經過的世事越多,記憶中難以釋懷的事越多,就會生活在高度壓力之中。凡事介意、放不開的人,心中積壓許多不快往事。他不必工作,就有足夠的壓力,把自己壓得透不過氣來。
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容易從失意中復原,遇事消極而缺乏面對挑戰的勇氣。我們發現越是自我價值低的人,越容易凡事耿耿於懷。自尊健康,成功經驗多,懂得自我解嘲的人,反而比較開朗。
心理學家詹姆斯.林奇(James J.Lynch)從語言溝通的研究報告中發現,越是介意自己,越是防衛,在社交中越是刻意與人保持距離,於是緊張焦慮。他們時時保持戒心,處處設防,血壓總是較高的。
人的社會地位,會影響一個人介意自己的意識。對社會地位高的人講話,會比較不能釋懷,比較緊張。許多人在家中量血壓,總比醫生替他量血壓的低。是否他們把醫生的權威和地位看的太高,把自己看得低,而使自己耿耿於懷,才產生這種現象呢?
林奇請來四十位醫科學生,由研究人員為他們量血壓。一組研究員穿藍牛仔褲,自稱是研究生,另一組則穿白袍,自稱是醫生。結果那些和「醫生」說話的學生,量得的血壓較高。
他推論說:「這點具有深遠的意義,收入較低的人,患高血壓的危險性較高,是否至少有一部原因,是由於他們的社會地位?他們是否經常要感受到「對上說話」的壓力,才使血壓上升呢?」
這樣的解釋,原則上是可以肯定的。人與人之間形成一個互動的關係,如果太介意自己,就對人際環境過於敏感,經常會做出過度的反應。於是耿耿於懷的事,就不只是惦記過去受奚落難堪的憂愁,在現實生活中,同樣表現出緊張和焦慮。
於是心理學家提出三個建議:
別太在意自己,要以輕鬆平等的心態與人交往相處。
站在平等的地位與人交談,最好是交替輪流的說話,自己要多聽。
碰到難堪的事,懂得幽默和自我解嘲,這能令你處於窘境。
美國幽默研究協會的主持人勞倫斯‧敏茲(Lawrence Mintz)指出,沒有一個人不在意自己。他說我是一個普通人,自我中心,有各種虛榮心,對自己滿意,也很快樂的人。但我也有太在意自己的傾向,「每天我要上課前,總要對著那面鏡子梳理一下;我在鏡子下麵,寫著一行字「別太在意這個人」。」
我們在突破自我的局限時,才看清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而不是凡事以自己為中心。人只要把什麼事都聯想到自己身上來,在意它的變化,假想別人的批評,就必然耿耿於懷,甚至覺得焦慮萬分。你該學會生活之道;對日常瑣事一笑置之,才能保留精力,處理嚴肅的挑戰。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一件事是無缺的。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求進步,獲得更好的工作結果,我們對人與事,做了檢討和批評。但這個追求進步的處方,卻帶來副作用,造成人際間的抨擊,導致嚴重的自我防衛和介意自己。
破除這種困境的方法是:
不必強求自己完美;我們當然會努力去做,若贏不了,那就一笑置之。懂得拿失敗和失意來開玩笑,反而使自己輕鬆,而易於轉敗為勝。當你惱羞成怒時,別忘了用幽默來解嘲;越是難堪的事,也有幽默發笑的效果。你別以為別人都很在意你;其實,在意的是你自己,別人早就忘光了。
過度關心自己的人,會形成封閉的自我,成為蜷縮的心理症狀;恢宏之氣盡失,謀事的精進不再,而沮喪和憂鬱像夜幕四閤般圍攏過來,這就有了困擾。
曾經有一位小姐來晤談,她的職業令人羨慕,收入亦佳,但總覺得不自在。她沒有參加過社團,沒有知心的朋友,缺乏突破孤獨的勇氣。
晤談中她說: 「我總覺得我笨,怕別人笑我。」
「你能勝任高度專業的工作,卻說自己笨,是什麼意思?」
「我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我怕講錯話又害生。」
「你怎麼處理這些困擾?」
「我學佛,少說話,少與人交往,保持淡默,但我又覺得孤單。」
「學佛的功課之一是破除我執;別太在意自己就是破我執,試著這麼做,你就會自在地與人交談,開朗而不牽腸掛肚。」
於是我把前述的方法告訴她,並要她練習嘲笑自己。
有一次她來晤談時說,昨天我向天公借了膽,參加同事們的聚餐。
有個同事說:「今天什麼風把你吹來?」
「不是什麼風,而是你們的熱情,讓我走出來。過去我像甕中鱉,走不出來;你看看,今天可是長了翅膀的鳳凰,怎麼樣?刮目相看了吧!」
當天有許多同事與她逗笑;她把注意力放在解嘲,不敢在自我防衛而有著意想不到的愉快經驗。後來,她告訴我說:「自嘲和幽默讓我不必膽負過去的自卑。」
來源: 網絡流傳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