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
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
1871年春天,一個年輕人,作為一名蒙特瑞綜合醫院的醫科學生,他的生活中充滿了憂慮:怎樣才能通過期末考試?該做些什麼事情?該到什麼地方去?怎樣才能開業?怎樣才能謀生?他拿起一本書,看到了對他的前途有著很大影響的24個字。
這24個字使1871年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成為當時最著名的醫學家。他創建了聞名全球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這是大英帝國醫學界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你還被英王封為爵士。死後,記述他一生經歷的兩大卷書,原書達1466頁。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所看到的那24個字幫助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這24個字就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是湯姆斯·卡萊裡所寫的。
42年之後的一個溫暖的春夜裡,在開滿郁金香的校園中,威廉·奧斯勒爵士向耶魯大學的學生發表了講演。他對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說,像這樣一個人,曾經在四所大學裡當過教授,寫過一本很受歡迎的書,似乎應該有看"特殊的頭腦",其實不然。他的一些好朋友都說。他的腦筋其實是"普普通通"的。
那麼,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他認為是由於他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裡。
"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去耶魯演講的幾個月以前,他曾乘一艘很大的海輪橫渡大西洋。他看見船長站在駕駛倉裡按了一個按紐,在一陣機器運轉的響聲後,船的幾個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絕開了——隔成幾個防水的隔艙。奧斯勒博士對那些耶魯的學生說:"你們每一個人的機制都要比那條大海輪精美得多,而且要走的航程也遙遠得多。我想奉勸諸位:你們也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一切。只有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中,才能在航行中確保安全。在駕駛倉中,你會發現那些大隔艙都各有用處。按下一個按紐。注意觀察你生活中的每一個側面,用鐵門把過去隔斷——隔斷那些已經逝去的昨天;按下另一個按組,用鐵門把未來也隔斷——隔斷那些尚未誕生的明天。然後你就保險了——你擁有所有的今天……切斷過去。埋葬已經逝去的過去,切斷那些會把傻子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明天的重擔加上昨天的重擔,必將成為今天的最大障礙。要把未來像過去那樣緊緊地關在門外……未來就在於今天……從來不存在明天,人類得到拯救的日子就在現在。精力的浪費、精神的苦悶,都會緊緊伴隨一個為未來擔憂的人……那麼,把船前船後的船倉都隔斷吧。准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裡"
奧斯勒博士是不是主張人們不用下工夫為明天做准備呢?不是,絕對不是。在那次講演中,他接著說道,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迎接未來的最好方法。
奧斯勒爵士鼓勵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在每天開始的候,吟誦下面這句祝詞:"在這一天我們將得到今天的面包。"
記住,這句祝詞中僅僅要求今天的面包,並沒有抱怨昨天我們吃的酸面包。也沒有說:"噢,天哪,麥田裡最近很干枯,我們可能又遇到一次旱災。我們到秋天還能吃上面包嗎?——或者,萬一我失業了——那時我又怎樣弄到面包呢?"
這句祝詞告訴我們只可要求今天的面包,而且我們可能吃到的面包也只有今天的面包。
很久以前。一個一文不名的哲學家,流浪到一處貧瘠的鄉村,那裡的人們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一天,一群人在山頂上聚集在他的身邊。他說出了一段也許是有史以來引用最多的名言。這段話僅有30個字,卻經歷了幾個世紀,世世代代地流傳了下來:"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受就足夠了。"
很多人都不相信耶穌的這句話"不要為明天憂慮"。他把它當做一種多余的忠告,把它看做東方的神秘之物。始終不肯相信。他們說:"我一定得為明無憂慮、我得為我的家庭保險。我得把錢存起來以備將來年紀大的時候用。我一定得為將來計劃和准備。
不錯,這一切當然都必須做。實際上,耶穌的那句話是300多年前翻譯的。現在憂慮一詞所代表的意義和當年詹姆斯王朝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300多年前,憂慮一詞通常還有焦急的意思。新譯《聖經》把耶穌的這句話譯得更務准確:"別為明天著急"。
不錯,一定要為明天著想,小心地考慮、計劃和准備,可是不要擔憂。
戰時的軍事領袖必須為將來謀劃,可是他們絕不能有絲毫的焦慮。指揮美國海軍的海軍上將厄耐斯特·金恩說:"我把最好的裝備都提供給最優秀的人員,再交給他們一些看起來很卓越的任務。我所能做的僅此而已。"
他又說:"如果一條船沉了,我無法把它撈起來。如果船一直下沉,我也無法擋住它。我把時間花在解決明天的問題上,要比為昨天的問題後悔好得多。況且,如果我老是為這些事操心,我將支撐不了多久。"
無論戰時還是平時,好主意和壞主意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好主意能考慮到前因後果,從而產生合乎邏輯而且具有建設性的計劃;而壞主意則會導致一個人的緊張和精神崩潰。
最近,我很榮幸地拜訪了亞瑟·蘇茲柏格,他是世界上著名的《紐約時報》的發行人。蘇茲柏格先生告訴我,當第二次世號大戰的戰火蔓延歐洲時,他感到非常吃驚。對前途的憂慮使他徹夜難眠。他常常半夜從床上爬起來,拿著畫布和顏料,照看鏡子,想畫一張自畫像。他對繪畫一無所知。但為了使自己不再擔心,他還是畫著。最後,他用一首贊美詩中的七個字做為他的座右銘,最終消除了憂慮,得到了平安。這七個字就是:"只要一步就好了"。
指引我,仁慈的燈光……
讓你常在我腳旁,
我並不想看到遠方的風景,
只要一步就好了。
大概就在這個時候,有個當兵的年輕人——在歐洲的某地——也同樣地學到了這一點。他叫泰德·本傑明,住在馬利蘭州的巴鐵摩爾城紐霍姆路5716號——他曾經憂慮得幾乎完全喪失了鬥志
來源: 網絡流傳
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
1871年春天,一個年輕人,作為一名蒙特瑞綜合醫院的醫科學生,他的生活中充滿了憂慮:怎樣才能通過期末考試?該做些什麼事情?該到什麼地方去?怎樣才能開業?怎樣才能謀生?他拿起一本書,看到了對他的前途有著很大影響的24個字。
這24個字使1871年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成為當時最著名的醫學家。他創建了聞名全球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這是大英帝國醫學界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你還被英王封為爵士。死後,記述他一生經歷的兩大卷書,原書達1466頁。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所看到的那24個字幫助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這24個字就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是湯姆斯·卡萊裡所寫的。
42年之後的一個溫暖的春夜裡,在開滿郁金香的校園中,威廉·奧斯勒爵士向耶魯大學的學生發表了講演。他對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說,像這樣一個人,曾經在四所大學裡當過教授,寫過一本很受歡迎的書,似乎應該有看"特殊的頭腦",其實不然。他的一些好朋友都說。他的腦筋其實是"普普通通"的。
那麼,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他認為是由於他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裡。
"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去耶魯演講的幾個月以前,他曾乘一艘很大的海輪橫渡大西洋。他看見船長站在駕駛倉裡按了一個按紐,在一陣機器運轉的響聲後,船的幾個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絕開了——隔成幾個防水的隔艙。奧斯勒博士對那些耶魯的學生說:"你們每一個人的機制都要比那條大海輪精美得多,而且要走的航程也遙遠得多。我想奉勸諸位:你們也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一切。只有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中,才能在航行中確保安全。在駕駛倉中,你會發現那些大隔艙都各有用處。按下一個按紐。注意觀察你生活中的每一個側面,用鐵門把過去隔斷——隔斷那些已經逝去的昨天;按下另一個按組,用鐵門把未來也隔斷——隔斷那些尚未誕生的明天。然後你就保險了——你擁有所有的今天……切斷過去。埋葬已經逝去的過去,切斷那些會把傻子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明天的重擔加上昨天的重擔,必將成為今天的最大障礙。要把未來像過去那樣緊緊地關在門外……未來就在於今天……從來不存在明天,人類得到拯救的日子就在現在。精力的浪費、精神的苦悶,都會緊緊伴隨一個為未來擔憂的人……那麼,把船前船後的船倉都隔斷吧。准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裡"
奧斯勒博士是不是主張人們不用下工夫為明天做准備呢?不是,絕對不是。在那次講演中,他接著說道,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迎接未來的最好方法。
奧斯勒爵士鼓勵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在每天開始的候,吟誦下面這句祝詞:"在這一天我們將得到今天的面包。"
記住,這句祝詞中僅僅要求今天的面包,並沒有抱怨昨天我們吃的酸面包。也沒有說:"噢,天哪,麥田裡最近很干枯,我們可能又遇到一次旱災。我們到秋天還能吃上面包嗎?——或者,萬一我失業了——那時我又怎樣弄到面包呢?"
這句祝詞告訴我們只可要求今天的面包,而且我們可能吃到的面包也只有今天的面包。
很久以前。一個一文不名的哲學家,流浪到一處貧瘠的鄉村,那裡的人們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一天,一群人在山頂上聚集在他的身邊。他說出了一段也許是有史以來引用最多的名言。這段話僅有30個字,卻經歷了幾個世紀,世世代代地流傳了下來:"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受就足夠了。"
很多人都不相信耶穌的這句話"不要為明天憂慮"。他把它當做一種多余的忠告,把它看做東方的神秘之物。始終不肯相信。他們說:"我一定得為明無憂慮、我得為我的家庭保險。我得把錢存起來以備將來年紀大的時候用。我一定得為將來計劃和准備。
不錯,這一切當然都必須做。實際上,耶穌的那句話是300多年前翻譯的。現在憂慮一詞所代表的意義和當年詹姆斯王朝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300多年前,憂慮一詞通常還有焦急的意思。新譯《聖經》把耶穌的這句話譯得更務准確:"別為明天著急"。
不錯,一定要為明天著想,小心地考慮、計劃和准備,可是不要擔憂。
戰時的軍事領袖必須為將來謀劃,可是他們絕不能有絲毫的焦慮。指揮美國海軍的海軍上將厄耐斯特·金恩說:"我把最好的裝備都提供給最優秀的人員,再交給他們一些看起來很卓越的任務。我所能做的僅此而已。"
他又說:"如果一條船沉了,我無法把它撈起來。如果船一直下沉,我也無法擋住它。我把時間花在解決明天的問題上,要比為昨天的問題後悔好得多。況且,如果我老是為這些事操心,我將支撐不了多久。"
無論戰時還是平時,好主意和壞主意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好主意能考慮到前因後果,從而產生合乎邏輯而且具有建設性的計劃;而壞主意則會導致一個人的緊張和精神崩潰。
最近,我很榮幸地拜訪了亞瑟·蘇茲柏格,他是世界上著名的《紐約時報》的發行人。蘇茲柏格先生告訴我,當第二次世號大戰的戰火蔓延歐洲時,他感到非常吃驚。對前途的憂慮使他徹夜難眠。他常常半夜從床上爬起來,拿著畫布和顏料,照看鏡子,想畫一張自畫像。他對繪畫一無所知。但為了使自己不再擔心,他還是畫著。最後,他用一首贊美詩中的七個字做為他的座右銘,最終消除了憂慮,得到了平安。這七個字就是:"只要一步就好了"。
指引我,仁慈的燈光……
讓你常在我腳旁,
我並不想看到遠方的風景,
只要一步就好了。
大概就在這個時候,有個當兵的年輕人——在歐洲的某地——也同樣地學到了這一點。他叫泰德·本傑明,住在馬利蘭州的巴鐵摩爾城紐霍姆路5716號——他曾經憂慮得幾乎完全喪失了鬥志
來源: 網絡流傳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